提到张兰,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位奇女子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圣基茨和尼维斯公民、慈禧后裔、满清正黄旗贵族的生母、著名爱国表演艺术家(外籍)、战兰……
但是最近,她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顶流女主播,以65岁的高龄直播带货,3天卖出千万,战绩斐然。

研究完她这个优秀案例,我不禁陷入思考,张兰什么时候开始做知识付费啊?开开课啥的?所有做自媒体、电商、直播带货、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的,真的都应该跟张兰学运营。
不谈八卦立场,凡事要看本质。为什么张兰最近几场直播就能有千万级别的流水?里面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财富密码」又如何拿捏?今天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
其实对直播带货来说,最难的就两件事,「获客」和「转化」。怎么让用户进直播间?怎么让用户快速下单购买产品?
在获客这一块,张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她家的新闻从来不缺话题人物,不管是汪小菲还是大小S,虽算不上超级一线的明星,但国民度够高,只要随便抖点家长里短的料,够drama就行,不论真假,就有一大波吃瓜群众愿意听。
因为明星最大的「价值」,往往就是他们的「名气」。
只要你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人讨论就会有流量和热度,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名气=资源=流量=钱,这些是明码标记并且可以互相置换的。

看懂这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结识明星?不仅是因为明星能够成为你的社交货币,变成你的某种谈资、炫耀阶级,更多的是通过蹭他们的热度,你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获得实打实的好处。
比如这些涌进直播间里的吃瓜群众们,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对明星隐私的窥探欲。这类人的特点是往往是:不太会分辨信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冲动,跟直播带货消费的主要人群画像恰恰是重叠的。
好,精准的流量来了,接下来如何转化,怎么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下单呢?
一般来说,用户想在直播间消费,往往只有两个原因:
1、货值得,货的品质好便宜刚需,我购买是在表达对货的认可;
2、人值得,你的直播让我满意,我购买是在表达对你的认可。
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到,任何在互联网或者媒体上任何的新闻报道,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和准确,一定会带有某种情感的指向性,最后的舆论往往只会倒向其中一方。
如果你看过张兰的直播,你就会发现,她在直播间里总是在输出各种强烈的情绪,不管是放声大笑还是暴怒指责,这些行为都直击互联网用户们的观赏癖好。

直播间就像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的观众鱼龙混杂,口味不一,心平气和的人不太有吸引力,头部主播基本上都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有时候甚至歇斯底里,因为主播必须高频率地去贡献情绪价值。
她在里面积极地互动,埋梗表演,身体力行,强势输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搭配着激烈的弹幕评论,而当用户置身于一个群体当中,渐渐就会失去理智(可能本来也没多少),跟她强烈共情,逐渐上头,忍不住点击购买链接,最后转化率自然直线飙升。
你不是为产品付费,你是在为情绪付费。
所以你会发现,每一次只要他们家的新闻闹得越大,双方撕得越激烈,网民观点越对立,直播间的销量就会越好。
这简直就是一套直播带货的「高转化率」运营模版。
按照目前张兰老师41岁好大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每过一阵子他都会在微博暴怒,到时候这个流程也会不定期地走一圈,只要她坚持不懈地使用,带货效果绝对杠杠的。
不得不感叹,可能现在网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养成了付费听八卦的习惯,想了解更多我们家的事情吗?先点击10号链接购买,再提供更多细节。

当然了,因为这套模版太高效了,所以如果一直这样做,即便赚钱也会埋有隐患。
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它对品牌会有一个极大的伤害,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流量是靠贩卖自己和别人的隐私换来的,将自家产品和花边新闻深度捆绑。
作为营销手段,它好用便宜,不但不花钱,还省了大笔广告费,但可能会让用户忽略产品本身。
而你一旦尝到了甜头,想卖得更好,继续维持漂亮的数据,就必须不断输出这些情绪佐料投喂给用户。
且不论它的价值导向不是那么站得住脚,一方面,用户是喜新厌旧的,总有一天会厌倦,另外一方面,所谓言多必失,很多事情又无法考证,如果张口就来,将来也存在着被反噬的风险….
所以,这股干劲也许值得肯定,模版甚至可以借鉴,但自媒体人们如果想要实操,恐怕还得量力而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6.com/2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