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木子爱读书~
《教父》中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写观点文 ,新手小白与成熟写手之间拼到最后,不是选题与经验上的较量,而是“痛点”上的较量。
为什么学了同样的课程,用了同样的写作技巧,老手往往能够频频上稿;而你的稿件却被编辑毙掉,最终,失去上稿的机会?
答案就是你抓错痛点。
小白写手,不停地“抓错痛点”,而高明写手,会做好下面3件事。
01
什么是痛点
杨石头老师说:“痛点是你想去做什么事,但是他有障碍。”

就是说:“障碍就是痛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内心害怕面对的事。”
在生活中,这个问题持续反复出现,超出了人的忍受范围,让你的生活受到影响。
比如说,我拆解的《“妈妈,同学不喜欢我怎么办?”这3种回答,千万别说出口》这篇亲子文。
初看标题,文章开头破题引入的案例,讲的是3岁孩子的社交意识朦胧觉醒,需要朋友,但是幼儿园小朋友却将他孤立。
这位妈妈知道之后,就很担心,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通过分析知道,孩子被孤立妈妈担心,而“担心”就是情绪痛点。
所以,阅读整篇文章之后理解,所谓情绪痛点就是:
戳中读者内心不愿意面对,或不敢面对的情绪、情感现状。简单点说,新媒体文章痛点就是能抓住读者的心。
很多时候,小白写手并不会区分感知情绪痛点。是因为看得少,思考少,
同时,也可能因为平时拆解文章太少,在练习这段时期内,没有正确捕捉痛点的办法,只能猜测乱抓,导致我们写作更加焦虑。
因为,在挖掘痛点上,99%的人都抓错了痛点,深陷四个误区。
第一,痛点太多,不聚焦。写的时候没抓重点,分散读者意力。
第二,痛点模糊,太抽象。比如生命垂危,这样的痛点就太抽象。
第三,抓错痛点,抓到伪痛点。就是捉到小众人的痛点,没捉到大众痛点。
第四,痛点与读者无关。大部都是俗人,俗人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利益,痛点没捉对,缺乏用户思维,容易陷入自嗨,自说自话。
因此,新媒体写作,比选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捕捉目标人群的痛点。

02
写作,为什么要学会捕捉痛点
有人说:“抓不到痛点的写作者,永远写不好新媒体观点文。”
一个写作新手,只有抓到精准的痛点,才能戳中读者的害怕,写出10万+的爆文。
学会捕捉痛点,是为了找到目标人群真正的痛点,只有找准痛点,你才能挖到读者真正的需求。
如果没有清晰的用户画像,如何能找到精准痛点,来提升文章阅读量呢?
所谓的用户画像,就是目标读者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其他行为习惯。这样说很抽象,伙伴们也不容易理解。
真正的用户画像,是有对应的标签形象。可以是单个人,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特定圈层。

比如说:宝妈就是单个人、学生党就是一群人、上班族就是特定圈层……
清晰目标人群的划分,可以揣摩读者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喜欢什么样的价值观。
LILY是一位32岁的白领,211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主编,月入2万元,居住在深圳南山。
她属于一手带娃,一手工作的宝妈。她把“妈妈是孩子的榜样”作为座右铭,喜欢阅读,渴望有更大的提升。
平时喜欢旅游,参加一些成长社群,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但是工作太忙,节假日和周末都要带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以前的圈子,现在也渐渐地淡出,一切回归平静的生活。
社会属性是:案例中的目标人群,是新中产女性,她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
兴趣和价值观是:她经常参加社群成长,喜欢阅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时间管理的痛点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明确目标群体的好处,能帮你摸透用户心理痛点和需求,了解用户的痛点和渴望,写作时才能找到真正痛点,锁定切入点,引发读者共鸣。

03
如何挖掘读者痛点?
你可能会说:“作为小白写手,挖掘读者痛点太难了,有没有容易一点的方法?”
方法肯定有,就是聚焦高频痛点,戳中目标人群心理恐惧的问题点。
挖掘痛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户思维。具体分三步骤操作:
第一步,角色代入。
第二步,关联用户生活场景。
第三步,锁定用户在生活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不便。
这个方法,作为重点讲解,我去书上扒个案例过来。
什么是角度代入?其实所谓的角度代入,就是站在目标人群的立场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他们的处境。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现在的婴儿车都很高,而且推杆可以前后调节,但最初并不是这样的。原来的婴儿车很矮,推杆也不能调节,但上市后卖得不好,去调查宝妈,她们说婴儿不愿意坐。厂商很纳闷,就让研发人员去找问题。
然后,研发人员就坐到婴儿车里,让另外一个人推着在街上走。走了几圈,他就吐槽:“换作是我,我也不愿意坐这样的车。因为看到的全是脚,空气也不好。更重要的是,看不到妈妈的脸,没有安全感。“
结合用户思维分析上面的案例:
这个案例中,研发人员去调查,婴儿不愿意坐推车的原因,用的是角色代入的方法。
第一步,角色代入
所谓角色代入,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代入目标圈层角色中,站在他们的立场去体验、理解他的处境面临的问题,站在他们所处的生活场景去思考。
在换位思考过程中,去关注目标人群的感受,去找出问题,或原因。
比如,研发人员把自己代入婴儿的角色中,站在婴儿的立场去体验、理解婴儿的处境面临的问题,站在婴儿所处的生活场景去思考。
通过换位思考的角度,去关注婴儿不愿意坐推车的感受,去思考,最终找到了具体原因,原来是婴儿推车推杆太低,看不到妈妈没有安全感。

第二步,关联人群的生活场景,具体描述痛点发生的时间、空间地点。
生活场景=时间+地点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发散出很多场景。比如上面案例中的生活场景,婴儿推车上市之后卖得不好,起因是宝妈推车在街上走,婴儿看不到妈妈的脸,不愿意坐。
第三步,锁定目标人群,关注痛点在生活场景中,给他们制造了什么麻烦。
锁定目标人群,关注痛点给生活场景中给他们制造了什么麻烦。把这些问题具体描述,就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为我写的就是他自己。
比如,研发人员坐在婴儿推车内,亲自体验婴儿坐车时的感受,发现看到的全是脚,空气也不好,也看不到妈妈。

如何验证痛点捕捉是否精准?
第一,用工具验证:
可以通过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输入你搜集的痛点关键词,查看指数排序,越靠前的痛点就越高频、越普遍、越痛。
第二,圈子调研
为了验证对痛点的准确性,可以在朋友圈发起红包调研。
通过这两个方法,快速筛选出目标读者最在意的痛点,根据用户在意程度优先排序
好啦,关于“抓痛点”这个话题,木子就聊到这。这个新媒体痛点思维你学会了吗?快快用起来吧~有问题记得给木子留言哦。
我们一起向高层次的写手迈进~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木子爱读书,一个喜欢分享日常、读书、写作、爱思考的新手作者。交流写作经验干货,分享读书知识,喜欢就关注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6.com/1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