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
比如今日头条,据说日活跃用户早就已经过亿了。
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今日头条的门槛很低,似乎只要会写字,谁都可以在这个大平台上进行写作。

不过,写作门槛低是一回事,但能不能写得出彩是另一回事,毕竟这也是个技术活。
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而写出一手漂亮文章,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关注如何写作的问题了。
玩头条的人想必都或多或少刷到过一些教人如何写作的文章或视频吧?
可见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爱学习当然是好事,但我们最好记住这是在互联网上,相当于混迹江湖,而江湖自古就是真真假假、鱼龙混杂,所以一定得有防备之心,以免被人当作韭菜割了,还嫌人家的镰刀不够快。

就拿头条来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介绍自己是如何写出爆款的,并晒出高收益截图。
这时我们就得多个心眼儿,点进他的主页看看他所创作的内容是否真有那么牛,因为他所晒出来的截图很可能是造假,目的就是诱惑你关注他。
此外,还有一些自称老师的人邀请你进各种写作群,或者其他网友推荐你进某个写作所,说是可以通过群里的写作指导快速变现,早日实现月入过万甚至财富自由的。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得警惕起来,这十有八九是以写作之名,行收割之实了。
如果你真对写作感兴趣,想要通过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那么我建议你不如用心揣摩揣摩鲁迅先生的这几点建议。
如你所知,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家,其文学成就有目共睹,自不待言。
毫不夸张地说,把网上所有那些指导你写变现作的“老师”捆在一起,也不是鲁迅先生的个儿。
鲁迅先生很务实,也很热心,在写作上帮助过很多爱好文学的青年。

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曾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中给出了八条建议。
虽说我们现在是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上写作,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写作的因素,但这些因素(热点话题、标题抢眼、配图清晰等)只不过是表面的,而鲁迅先生的建议则是着眼于写作的根本,因此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加实在和实用。
因此,我觉得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与其付费进那些所谓的写作指导、交流群,不如把鲁迅先生以下八条建议收藏起来,不时翻出来看看。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为什么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因为艺术要“源于生活”。
为什么要“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因为艺术不仅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我相信凡是经常写作的人,对这一条都深有体会。
当我们特别想写某个话题,甚至有不吐不快之感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真是“下笔如有神”,一蹴而就,而且最终效果也还不错。
反之,感觉无话可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硬写的东西,总是不尽人意,连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像话。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这是针对塑造人物形象而言的。
只用一个一定的人做人物原型,虽然写起来相对容易,但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很容易扁平化,难以成为经典形象。
“看得多了,凑合起来”其实就是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理念的另一种说法,用这种方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则更加丰满,更富有立体感,往往能成为经典。
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后,一时国人都觉得鲁迅笔下的阿Q简直就是自己,而这正是鲁迅先生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凑合”在阿Q一个人身上的缘故。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文章写完后要检查,这是认真写作者必做的工作之一,保证文从字顺,这也是今日头条平台对优质内容的要求,因此不可忽视。
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就是要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这一点,把它我理解为鲁迅先生的偏见。
外国的小说当然有它的优点,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本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同样值得阅读、学习。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文章写出来既然是要让别人看的,当然就应该要让人看得懂,这没什么好说的。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文无定法,不必拘泥于某种章法,适合自己就好。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这或许是鲁迅先生独特的经验,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的所谓“批评家”或许真的不行,他们还没有从儒家思想的套子里钻出来,满脑子都是“颂圣”的主旨,距离真正的文学批评还有一定的距离吧。
鲁迅先生这八条建议并非高深的写作理论,而是通俗易懂的经验之谈,也正因为此,所以对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很实用,值得收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6.com/1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