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第六字政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铭文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之句。01字源字形演化1、读音:qín,第二声2、字源字形演化:勤是形声字,力为形,堇为声。《说文解字》:"勤,劳也。从力、堇声。"。黄土水中泥黏是堇之范式。力、堇两范式叠加。劳力如黄土黏泥无所爱惜是勤之
———续文———
第六字 政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铭文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之句。
01 字源字形演化

1、读音:qín,第二声
2、字源字形演化:勤是形声字,力为形,堇为声。

《说文解字》:"勤,劳也。从力、堇声 。"。黄土水中泥黏是堇之范式。力、堇两范式叠加。劳力如黄土黏泥无所爱惜是勤之范式。勤的本义是辛劳,做事尽力,不偷懒。如:勤劳、勤快、勤奋、勤政(勤奋于政事)、勤谨、勤勉、勤恳、克勤克俭。衍义:引申指"上班、事务"。如:勤务、勤杂、出勤、后勤。又引申指"帮助"。如:勤王。
3、繁体或异体字:懃
02 现代语境(古今文字表层意义、本义)
古今含义基本一致,主要指勤奋、勤劳、辛劳、劳累;从事劳作,努力做事。如勤恳、勤勉、勤奋、勤劳,做事认真不懈。又如:勤力得(勤劳的人);勤儿(能手);勤紧(勤劳);勤学(努力学习);勤勤(劳苦的样子);勤能(勤勉而又有才能)。勤民(尽心尽力于民事);勤事(尽心尽力于职事)。忙于;致力于。:勤兵(率兵出征);勤苦(勤劳辛苦);勤属(勤于职守);勤人(操劳政事,致力于百姓)。
03 铭文今文经解义(引申义、隐含义、宗教、殉葬意义等)
(一)勤意训诂
勤,有十义,即情意恳切、情深意厚;衷情心意;勤奋勤劳;关注、急切;恳切叮咛,热情周到;频繁反复;借指礼物;巴结讨好;词意探源;竭、完。
1、勤奋勤劳;尽力多做,不断地做。忙于;致力于。如:勤兵(率兵出征);勤苦(勤劳辛苦);勤属(勤于职守);勤人(操劳政事,致力于百姓)。劳倦,辛苦。勤心苦胝(辛苦劳作);勤动(辛勤劳动);勤辱(辛勤)。如勤力得(勤劳的人);勤儿(能手);勤紧(勤劳);勤学(努力学习);勤勤(劳苦的样子);勤能(勤勉而又有才能)。这里指张中对汉成帝(东平国)、以及汉国勤劳政事。铭文体现为:勤国。
先秦辞书《尔雅.释诂》云:“勤,劳也。”晋郭璞注:“伦理事务以相约敕亦为劳。”
《说文解字》云:“勤,劳也。”

《尚书.金縢》云:“昔周公勤劳王家”。《书·天逸》:“厥父母勤劳稼穑。”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赍》云:“文王既勤止。”
《礼记·玉藻》:“勤者,有事则收之。”。注:"执劳辱之事也。"
《论语.微子》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左传.宣公12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勤而无所。”
《楚辞·天问》:“何勤子屠母,而死兮竟地?”
《国语·晋语》:“好学而不勤问。”
秦始皇《琅邪刻石》云:“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史记.李斯列传》云:“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史记.乐书》:“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以贪勤民。昼夜勤作息。”
《法言·先知》:“或问民听勤。”。注:"苦也。"
《墨子·兼爱下》:“万民多有勤苦冻馁。”

2、殷勤,情意恳切、情深意厚。《史记.乐书》:“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
如:勤恳(殷勤恳切);勤心(殷勤的心意);勤企(殷切的思念);勤伫(殷切思念)。这里指张中对汉成帝(东平国)、以及汉室中央朝廷的深情厚意。铭文体现为:黄似翁正,郁霜白东,华色酒三,园叶欢场,满孤朝年,干杨祛洚,不好鱼山,露兰罗秋,含箭薄露,风那线梢,晓晶浴炯。
3、衷情心意;这里指张中对汉成帝(东平国)、以及汉室中央朝廷的衷情厚意。铭文体现为:黄似翁正,郁霜白东,华色酒三,园叶欢场,满孤朝年,干杨祛洚,不好鱼山,露兰罗秋,含箭薄露,风那线梢,晓晶浴炯。
4、关注、急切;帮助。为某人某事尽力;帮助。如勤国、勤民(尽心尽力于民事);勤事(尽心尽力于职事)。
《国语·晋语》:“秦人勤我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今君其不勤民。”。注:"尽心尽力,无所爱惜为勤。"
《吕氏春秋·不广》:“勤天子之难。” 这里指张中对汉成帝(东平国)、以及汉国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急切;尤其是对王凤、王莽等专权擅政,并最终党篡汉的忧虑之心。 铭文体现为:“郁霜白东”。
5、恳切叮咛,热情周到;这里指张中在黄门郎以及东平相任上,侍奉朝廷大员及东平王室热情周到。在少府和御史大夫任上,对儿子张鱼,以及属下孙宝、杨辅等恳切叮咛关照。 铭文体现为:华色酒三,晓晶浴炯。
6、频繁反复;指张中牢记自己的职责,时刻炯诫自己,勤政为民。铭文体现为:晓晶浴炯。
7、借指礼物;这里指汉成帝赏赐张中器物,生前(前29年)为政斗玺书,督导校尉王延世在东郡、馆陶等地,以调军发民,治河抗洪抢险。逝后以镇墓兽和诔策以殉葬。铭文体现为:政斗、菊以席弄等。
8、巴结讨好;实际指依附、凭借、依靠、紧跟、维护。铭文体现为:今人主。今,就是依附、凭借、依靠、紧跟。人主,就是指汉成帝。这里指张中依附、紧跟、维护汉成帝权威。
9、词意探源;这里指刘向、刘歆写作该篇铭文时,绞尽脑汁,运用古代通假字、一词多音多义、方言等“春秋笔法”进行多达两三层转递借用意义。铭文体现为:如“今人主”、菊以席弄等。注解:“今”,厉也。厉,附也。引申为依附,仰仗,凭借、紧跟、维护。再如“勤国”的勤,有九意,且与该镇墓兽诔铭文完全对榫。
10、.通"尽",竭,完 。《老子·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淮南子·主术》:“力勤则匮。”
(二)政斗镇墓兽铭文史实意义
1、政治、政事方面
这里的勤国,一是指西汉东平诸侯国,二是指刘邦所建西汉家国,简称汉国。
(1)勤国。张忠政斗镇墓兽铭文“郁霜白东”,正是为了纪念和体现张忠在东平国“勤政”形象—勤恳辛劳、所作的贡献——务于农时,教化东平王,督导治理黄河洪水灾害等。而且在古代还曾有以勤劳而赐侯爵。《后汉书.冯勤传》云:“职事十五年,以勤劳赐爵关内侯。”因此从“勤国” 二字的渊源发展历史来看,此张忠政斗镇墓应属周代秦代以后,符合西汉时代。
从张忠生前担任的东平国相来看,勤国、勤王就是指主导东平国,辅佐东平王刘宇。东平王在汉元帝时代就骄横跋扈,胡作非为。 与母亲公孙婕妤一道将前任东平相王尊于前33年赶出东平国。张忠接任东平相后,不断诱导、教化东平王向善求书。前31年还被削地罢苑。后期终于教化成功,前29年归还所罢樊、亢二县。

西汉东平国
在此,张中(忠)既是从皇帝身边的黄门侍郎下派到东平国任国相,又要在地方上辅助诸侯王主政,能很好地处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主政有方,治国有功,左右逢源,国昌运长,避免再次出现前任东平相王尊与王及太后闹得不可开交(详附表11),皆大欢喜,理所当然成为皇帝(汉成帝)的弄狎之臣少府:“菊以席弄”。
(2)勤民:尽力为民办事。前29年张忠以代行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督导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决堤洪水灾害,救民九万七千多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今君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注:“尽心尽力,无所爱惜为勤。”《吕氏春秋·慎大览》云:“勤天子之难,功教垂名。”
《礼记.祭统》云:“卫孔悝之鼎铭曰……作率庆(卿)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懈)。…对扬以辟之勤大(天)命。施于烝彝鼎。” 汉代蔡邕《京兆樊惠渠颂》云:“勤恤民隐,悉心政事。”
《汉书.张安世传》云:“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张)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守职秉义,以安宗庙,其益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霍)光。”
《汉书.霍光传》云:“宣成侯(霍)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善善及后世。”
《汉书.常惠传》云:“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道德方面
(1)五仁三德。
克勤于邦。勤也是古代儒家“五仁三德”之一,殷勤、诚恳。即尽心尽力,为国操劳。古代君子为政治国有三德五仁: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慈惠。古语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吕刑》云:“惟敬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以成三德(敬顺、公正、勤劳)”。
《论语》云:“能巳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2)功有五品,以言曰劳。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3)勤劳本事,后世有继。
《国语·鲁语下》云:“季康子问于公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语肥也。’”……对曰“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能劳,即能够吃苦耐劳,能自卑劳,贵而不骄。有继,子孙不底,有出息。

(4)勤身治水,功大为帝。
《史记.夏本纪》云:“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斖穆穆,为纲为纪。”
《史记.吴太伯世家》云:“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集解》服虔曰:“禹勤其身以治水土也。”
(5)勤劳天下,忧苦万民。
《尚书·天逸》云:“厥父母勤劳稼穑。”
《庄子.天下篇》论墨学云:“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
《国语·晋语》云:“好学而不勤问。”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勤而无所。”
《墨子·兼爱下》云:“万民多有勤苦冻馁。”
《楚辞·天问》云:“何勤子屠母,而死兮竟地?”
《礼记·玉藻》云:“勤者,有事则收之。”注:“执劳辱之事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秦始皇本纪.琅邪石刻》云:“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孝文本纪》云:“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云:“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史记.李斯列传》云:“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索隐》斯言忠臣之节,本不避死。言己今日亦庶几尽忠不避死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相如乃令侍重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汉书.礼乐志》云:“继统共勤,顺皇之德。”师古曰:“皇,皇天也。此言天子继承祖统,恭勤为心而顺天也。”皇天就是国家。
《汉书.司马相如传》云:“勤思乎参天弐地。”
3、军事方面
勤国、勤王。本青铜政斗“斧钺”类符葆的国命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可以径自取代军事发兵的虎符,直接调兵遣将征战,勤国护驾。
勤亦有救援、驰援、救驾、帮助之意。如勤国、勤王—出兵救(驰)援王朝国事。勤民(尽力为民办事)。“勤王护驾”、军事平叛功能,御史大夫“绣衣御史”亦有此功能。
《黄钺铭》云:“勤于奔命。”
《国语.晋语》云:“秦人勤我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求诸侯莫如勤王。”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滑,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这里的“绣衣御史”,又叫绣衣直指,或直指使者,是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政府特派官员,相当于古代的秘密警察,衣绣衣,持斧仗节,对于地方强盗(揖盗)或违法违纪官员有权诛杀。
在周代,御史大夫就叫司寇。《周礼.秋官.小司寇》云:“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其职能主要是奉命镇压人民的武装反抗活动。职务相当于现今的武警部队首长,具有相应的军事职能。前25年河平三年,西汉也确曾派御史中丞去镇压颖川阳城铁官徒申屠圣等180人起兵造反。
《后汉书·杜诗列传》说:“初,禁纲尚简,但以符策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惧。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符策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敛,征兵郡国,宐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牵端。书奏,从之”。
(三)《谥法》解“勤”
1、能修其官。张中镇墓兽玺书铭文有“勤国”之句,其中对于“勤”字的解释,《逸周书.谥法解》云:“勤,劳也。”《苏洵谥法释义》云:“勤,能修其官。”也就是说《谥法》规定:赐谥勤,谓其在官在职能勤劳职事,修身治国。
2、勤劳则祀,以死赴难。所谓“勤能修其官”,通俗地说就是尽职尽责,以死赴难。按《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九年》云:“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
3、劳丧不相,歌讴劝勉。《礼记.曲礼》云:“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注:“相谓送杵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劝勉,凅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史记.乐书》云:“沐浴裹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End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6.com/1263.html